進入3月中旬,距離首衡高碑店市場十多公里的涿州市松林店鎮一處冷棚內,翠綠的葉片、飽滿的菜莖,散發著蔬菜獨特的清新氣息,一捆捆鮮嫩的菜心正在被迅速收割,整齊地碼放在筐內。不遠處等候多時的貨車在裝滿菜心后,便馬不停蹄地駛向首衡高碑店市場馬姐特菜的檔口。
從基地到檔口只有20分鐘左右的路程,緊接著這份春天的鮮味便通過“環首都一小時鮮活農產品流通圈”登上北京市民的餐桌。據馬姐特菜負責人馬艷介紹,由于春節后溫度偏低,作為北方本地春菜的菜心頭茬上市較往年要晚一些。
作為最早一批入駐市場的商戶,馬艷的菜心種植基地有78個大棚,占地約100畝。“我們會根據市場需求在這些大棚輪播,保證無論何時客戶需要都能有充足的貨源。”
而為了保證菜心的品質,馬艷還特地從2000多公里外的貴州招聘了20多人來全程管理種植,“雖然人工成本提高但是為了菜心的品質我覺得這是值得的。”
為什么會選擇讓貴州人來河北自己的基地種植菜心呢?主要是因為貴州團隊的管理和技術很厲害。在上世紀90年代,廣東的菜心產業蓬勃發展,南下務工的貴州勞動力成為了最早學會菜心種植技術的產業工人。隨著種植技術突破,北方也開始大面積種植菜心,與南方形成錯季互補,而貴州人開始隨著產業南北遷徙。
有了過硬的技術人員,菜心的品質自然就有了保障。馬姐特菜的菜心在京津冀和北方各省都非常受歡迎,現在南方菜還有一定存量,因此在銷量上正處于不斷上升的階段,大約每天能銷售200筐。但從5月20日開始,本地菜不僅供應北方地區,甚至還會出現北菜南輸的情況。馬艷說,這主要看天氣情況,如果南方氣溫過高不適宜也才生長,我們的菜心也會向南銷售。到時候也會根據情況調整種植面積。
實際上,這種農產品產銷一體化平臺也是首衡正在積極推動的,這樣既避免了缺乏市場信息指導而盲目種植,造成資源浪費,又能夠提升商戶競爭力,還能有效起到穩價保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