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策部署,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近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意見》(國辦發〔2024〕46號,以下簡稱《意見》)印發實施。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就落實《意見》接受采訪,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意見》出臺的背景是什么?
答: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和大食物開發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并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踐行大食物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順應人民群眾消費結構變化作出的重大部署,充分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我國有14億多人口,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食物供給能力大幅增強,端穩端牢了中國人的飯碗。同時也要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老百姓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吃得營養安全。為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食物消費和營養健康需求,踐行大食物觀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踐行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鞏固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有助于增加各類食物供給,更高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問:踐行大食物觀的總體要求和目標是什么?
答:《意見》提出,踐行大食物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堅實保障。
《意見》提出,到2027年,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普遍樹立,食物來源渠道得到有效拓展,森林、草原、江河湖海食物資源開發取得積極進展,設施農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生物產業穩步發展,構建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產業鏈條延伸拓展,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更加有力。到2035年,食物產業鏈條健全完善,食物品種更加豐富多樣,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全面建成,食物產業質量效益明顯提升,人民群眾多元化食物消費和營養健康需求得到有效滿足。
問:踐行大食物觀有哪些重點任務?
答:《意見》部署了三方面重點任務。第一方面任務是“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拓展食物來源渠道”。具體包括鞏固提升產能、夯實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基礎,積極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穩妥開發森林食物資源,大力發展飼草產業、增加草食畜產品供給,加快發展深遠海養殖、科學開發江河湖海食物資源,加快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拓展食物開發新空間,培育發展生物農業、開拓新型食品資源,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開發食用菌食品等7項任務。第二方面任務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提升食物開發質量效益”。具體包括加強食物開發基礎研究、加快育種創新、構建食物科技創新支撐體系等3項任務。第三方面任務是“推進全產業鏈建設,提升食物開發價值鏈”。具體包括提升食物加工流通產業水平、推進食物產業集聚發展、提升食物質量安全水平、引導食物營養健康消費等4項任務。
問:各地在踐行大食物觀過程中需要把握好什么?
答:近年來,各地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食物觀的重要論述精神,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有效路徑、有益經驗。實踐表明,在踐行大食物觀過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六個方面:一是堅持保糧為基,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三是堅持科技支撐,加快構建與食物開發相匹配的科技創新體系,用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四是堅持市場導向,開發和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促進產供銷協同發展。五是堅持綠色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六是堅持合力開發,激活要素、激活主體、激活市場,引導資源要素投向多元化食物開發。
問:如何抓好《意見》的貫徹落實?
答:《意見》是踐行大食物觀的頂層設計文件。為推動各項任務落實,《意見》提出強化保障措施,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和資金渠道支持食物開發,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完善用地政策,探索構建大食物監測統計體系。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強化部門統籌,及時解決工作推進中的重大問題,謀劃有關重大政策;強化重點任務跟蹤調度,分行業分領域推進多元化食物開發;加強工作指導,及時總結推介地方經驗做法,推動全國面上發展。